香港7月14日電 題:從課本走到現場,香港師生内地考察之意義
記者 香盧平
日前,香港逾20名參與“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教師考察之旅”的中學教師結束為期5天的行程返港。在分享會上,教師們紛紛感歎,此次從課本走到曆史現場,以多角度立體地重新認識夏商周三代的曆史文化,眼界大開,獲益匪淺。該活動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與教育局合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暨香港特區成立27周年獻禮。
關注香港教育發展的人士不難發現,近年來,此類考察團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尤其是2021年教育局在全港高中全面推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并将内地考察納入課程後,考察團數量更是與日俱增,内容亦持續優化,參訪科技創新企業、參觀藝術博物館、與内地學生一起交流學習等,活動豐富多彩,旨在讓香港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了解國情和國家的最新發展,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和對國家成就的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僅以公民科内地考察團計,據教育局遞交立法會文件所披露的數字,就預計有約52300名高中生在本學年參與内地考察,教育局還将在2024/2025年度進一步發掘更多合适的參訪點,并将有關預算開支由8260萬港元增至1.16億港元。上述數字,尚未計算其餘由各學校或機構自行組織的内地考察團。
大批香港師生前赴内地參觀交流,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三重意義。
其一,讓學生們在精彩紛呈的活動中深入淺出地學習中華文化及曆史。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教師考察之旅”,有助教師把曆史現場帶到香港的課堂,幫助香港學生更立體、更深入地學習和理解曆史文化。同時,不少師生考察團亦在參觀交流時,也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其二,認識國家,确立自身志向。細看部分考察團行程,主題明确,活動内容既緊跟國家發展脈搏,又貼近師生興趣。被譽為“大豆專家”的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曾帶領一批中學師生到中國西北走了一趟,看港人參與研究的隴黃大豆在當地的種植成果,行程最後一站是酒泉,他告訴學生們,不久前,神舟十六号載着隴黃大豆正是在這裡發射升空。林漢明說,這讓學生們很受激勵,因為他們不僅看到香港如何利用自身所長為内地農民增收,亦了解目前國家發展所需,激發他們為國家貢獻的熱忱。
其三,與各地學校結為“姐妹”,加深師生交流。一些香港學校趁赴内地考察交流期間,與内地學校締結為“姐妹”學校,更會組織兩地學生互動交流,這無疑有助于加深兩地學生之間的友誼,更有助于教師之間互相借鑒教學經驗,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可以預見,随着更多香港學生赴内地考察,他們不僅将加深對國家的認識,也會在這過程裡逐步建立自己的志向,清楚如何以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完) UEADADYQHKQEHKQH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