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月15日電 題:中文家書千裡寄情 留學生用漢語撫平“母憂”
鹿影給記者朗讀自己的中文家書。周孫榆 攝作者 謝夢圓 周孫榆
“寫信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來自贊比亞的鹿影沉默了幾秒,一改原先的腼腆,神情認真地說,“這是我第一次給家人寫信,沒想到還是用中文寫的,這對我而言是全新的體驗。”
因為媽媽和妹妹熱愛做飯,遠在中國上海同濟大學求學的鹿影在信中提到了很多中國美食,“我媽媽總是擔心我在中國會吃不慣,所以我想讓她們了解中國的食物,不再擔心。”
即便已經無數次将自己的日常安排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告訴了媽媽,但為了讓她安心,鹿影還是将每天的課程和作息時間寫入信中。他坦言,讓紛繁的想法變成一封信并非易事,很高興自己做了這樣的嘗試,“這些漢字有自己的曆史,給人不同的感覺。而且我真的沒法用自己的語言向父母直言愛意,太害羞了,但在這封信裡,我可以寫‘媽媽我愛你’。”
“我們對家書的内容不做特殊要求,但新生入學第一課上,老師們會給他們講中國人重視家庭的情感。”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院長宗骞告訴記者,這是為了讓一屆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們意識到,思念家鄉不是讓人羞愧的事,“我們先做鋪墊,等他們的中文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就會布置用中文寫家書的作業。”
據悉,自2009年起,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就鼓勵留學生用中文寫家書,近幾年這項作業漸成規模,甚至于2023年底舉行了留學生“一封家書”展,展出了12個班級近150名留學生的親筆書信。
這些學生初次來華,都沒有中文基礎,通過3個多月的語言學習和切身體驗,他們用并不熟練的中文與家人分享了自己在中國學習、生活的見聞,表達了對同校師生的感情,同時也寄托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憧憬。
除了檢測、提高留學生的中文能力,該學院院長孫宜學表示,還希望通過寫家書,讓他們逐步把中國當作第二故鄉,“用另一種語言抒發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實際上讓他們跨越了母語和漢語之間的人為限制。”
他補充道,此時跨越的不僅是語言,還有認知,讓留學生在努力寫家書的過程中提升對中文的認識,甚至逐漸将中文當作第二母語。
回顧幾個月前的那封家書,鹿影再次羞澀地捂住了眼睛,“這封信裡有很多錯誤,我現在肯定能寫得更好,能更準确地表達我内心的感受。”
浏覽一封封中文家書,記者發現,除了對家鄉的思念,另一個被頻繁提到的是對當前生活的滿意。
“這裡的人非常友好,我有時候會和他們聊天……”
“我覺得南京路很漂亮,有時候路上一些中國人會和我拍照,他們說我頭發很可愛……”
“在中國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差不多所有同學都是我朋友……”
老師們的關心、新結交的朋友、中國的美食、都市的繁華……在上海生活的種種細節都讓他們感到欣喜。
“因為對中國有好感,這些父母才把孩子送來留學。但孩子真來了中國後呢?他們内心還是忐忑的,中國到底怎麼樣?孩子的生活到底怎麼樣?”孫宜學說,這一封封家書就是告訴他們,自己的孩子在中國挺好的,“在中國,‘兒行千裡母擔憂’,其實全世界都一樣。希望他們能感覺到中國不是一個迥異于自己國家的地方。”(完)
UEADADYQHKQEHKQHEQ